船用缆绳作为船舶运营的关键设备,在码头停靠、货物固定等场景中承担着重要职责。由于其使用需求频繁,消耗量通常较大,不少缆绳甚至尚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,就因磨损严重而不得不提前报废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七点:
其一,保护措施缺失。缆绳的主要受力部位及易摩擦区域缺乏有效的防护装置,暴露在外的部分与码头设施、船体结构等频繁接触,极易产生物理磨损。
其二,使用频率过高。船舶靠离码头、装卸货物等操作均需依赖缆绳,高频次的拉伸、拖拽与摩擦,加速了缆绳纤维或钢丝的损耗,缩短了其实际使用寿命。
其三,环境腐蚀影响。船舶长期处于海边环境,高湿度的空气及海水飞溅带来的盐分,会对缆绳材质产生持续腐蚀,导致其强度下降、表面老化剥落,进而加剧磨损。
其四,低温环境侵蚀。冬季低温环境会使缆绳材质变脆、韧性降低,在受力或与其他物体接触时,更容易出现裂纹、断裂等损伤,间接增加了磨损程度。
其五,设备适配问题。大型船舶的揽桩尺寸与缆绳匹配度不足,易导致缆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托缆现象,若未对托缆部位进行包扎防护,也未给缆绳主要部分加装保护套,会造成局部严重磨损。
其六,维护制度缺位。缺乏完善的缆绳维护保养制度,日常使用后未及时进行清洁、润滑、检查等养护操作,使得缆绳的细微损伤不断累积,最终发展为严重磨损。
其七,操作不规范。操作人员在缆绳连接、固定、回收等环节存在操作不当行为,如过度拉伸、拖拽角度不合理、与尖锐物体硬性接触等,都会直接造成缆绳的非正常磨损。
上述七大原因共同导致了船用缆绳的提前损耗,在实际运营中需针对性采取防护、规范操作、完善维护等措施,以减少磨损情况的发生。
覆盖省份: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台湾 香港 澳门 广西 西藏 新疆 宁夏 内蒙古 黑龙江